这是一篇对 1992 年英国国家大剧院复排版 Carousel 的 repo,主要依据是 1994 年该版复排转移到百老汇林肯中心 Vivian Beaumont 剧院之后的录像。百老汇版虽卡司与 NT 版有所不同,但神髓未减。
Prologue
在我看来序曲是全剧里导演发挥空间最大的部分(毕竟 R&H 非常机智(偷懒)地只留了一句话:A Prologue, set in an Amusement Park on the New England coast in May),如何在序曲中交代尽可能多的事情展现全剧的图景从而为接下来的情节做好铺垫是最能体现导演功力的一环,所以序曲的水平直接体现了导演对全局的把控能力。Hytner 呈现给观众的这场序曲,不仅细节上丰富到不重看两三遍都发现不了所有隐喻和暗示,而且利用人物和场景这些具体细节在时间线上的流动从整体上渲染出了工业时代海滨小镇的生活图景。Crowley 和 Hytner 无疑都是删繁成简的高手,每一处舞台设计都为剧情服务,每一项细节都为人物和社群添上一笔鲜活的动态。
NT版序曲(据说)是唯一一版没有用旋转木马开场的序曲,取代之开场的是一轮从天而降的闪耀着荧黄色光辉的巨大时钟和时钟下方坐成一排的棉花厂女工们。钟盘上的时针和分针不紧不慢地滑向下一个目的地的同时,女工们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机械地重复着上上下下的轧棉动作。时针指向六点,下班的铃声随之响起,音乐骤然由沉郁缓慢转为欢乐激昂,女工们倏地起身欢呼着离开工作台跑向更衣间,换好衣服后载歌载舞簇拥着在保安的注视下冲出了工厂大门,一路上穿过一条条铁道,来到了人声鼎沸的游乐园。这别出心裁的开篇并非出自导演 Hytner,而是本剧编舞 Kenneth MacMillan 的提议(MacMillan 吹要上线了(。
从宏观上看,短短三分钟的开场里,Crowley 精简又极富表现力的舞台设计与 Hytner 极具乐感的调度完美结合在一起,借音乐为载体赋予场景转换与人物行动以无尽的流动性,生动地勾勒出了棉花厂女工的生存动态。从微观角度下观察,舞台装置与人物行为无时无刻不蕴藏着预言和暗示。如命运转盘般的巨大时钟与下方渺小的人体形成的鲜明对比暗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的同时,钟盘上的时针走动与女工轧棉动作在音乐节奏上的合拍也暗示着人被时间的洪流裹挟向前的无可奈何,这两项暗示合起来,隐隐预示着等待在主角前方的命运。极简的工作台和更衣间以及黑暗的背景无声诉说着劳动内容的单调、工厂环境的简陋和工作气氛的压抑,严厉的监工、高耸的铁门和森严的守卫则使人不由联想到其背后令人不寒而栗的财富与权威的力量—-禁锢与自由仅一门之隔,却难以跨越。序曲中的舞蹈极少,即使如此,光女工们穿越铁道时与音乐节奏完美合拍的那拎起裙摆的三个跳跃就充分显示了 MacMillan 的叙事型编舞天才,女工们因这几小时的自由而高涨的情绪和想尽快赶到游乐园的急切心情由此可一览无遗,而这又反面衬托出了被她们抛在背后的工厂生活的严格与沉闷。
序曲的后三分钟则徐徐将人声鼎沸的游乐园场景展现在观众眼前,渲染出节日般的欢乐气氛。率先出现在舞台上的是售票亭:女工们蜂拥而至,与男伴们三两成群,一边叽叽喳喳地诉说着自己的兴奋之情,一边不失秩序地排队买票入场。接着一系列舞台装置一个接一个地被点亮,马戏、舞女、杂耍、鬼屋过后,Moulin’s Carousel 拱门映入眼帘。女工们兴奋地乘上木马之后,折叠的华盖缓慢降下并徐徐展开,静止的木马们开始随着音乐旋转,直到 carousel 老板娘的一声 stop 又倏然回复到折叠和静止状态,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在此 Hytner 充分利用了旋转的半圆形舞台将女工们从入场到最后坐上旋转木马的之间的每一项活动以回旋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人物的行动使场景内在的连续性流动于舞台之上。游乐园本身变成了一个大的 carousel,而旋转木马只是这个大 carousel 中的一部分,这仿佛映射着现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 carousel,人们都在努力向前,却逃不开原地打转的命运 – 在一切结束时才发现自己只是转了一圈回到了原点,这一生所完成的不过是一场命运的轮回。
第一次看这段时令我情不自禁地惊叹了一声的是一开始呈折叠状的华盖缓缓展开的那几秒。Crowley 的这个华盖的设计绝对谈不上繁复精美:他删去了所有细节,只留下事物本身的骨架,再在那骨架上增添一点色彩,生动地勾勒出事物的轮廓和氛围 – 这正是全剧的设计风格。在这里,华盖精美的伞面被完全除去,只剩下伞骨,然而伞骨之上缀着无数小灯,这灯光给华盖铺上了梦幻之芒,使之流光溢彩,令人挪不开眼。一片黑暗的舞台之上仅有的光彩来自这正中的 carousel,这景象一方面合乎事实:在漆黑的夜幕之下 carousel 最令人目眩神迷的正是它那如梦似幻的灯光;另一方面似乎又是小镇生活的缩影:只有 carousel 这样的娱乐活动才能给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带来一点色彩,虽然这样的色彩仅仅是一场幻梦,结束后人们又要各自回到真实生活的黑暗之中,然而就是这织梦的机会也不常有,所以人们才为之疯狂。
Hytner 的调度是如此精致完美环环相扣,令我不禁将此段看了一遍又一遍。售票亭场景看似无关紧要,却充当了双重角色:它既是工厂生活和娱乐活动的分界点,又展示了这两者之间的延续性,在序曲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笔。即便是在看似欢乐的游园活动中也处处阴影暗藏:马戏场景中戏熊人对熊(又或是装扮成熊的人)的随意鞭笞,展台上那对穿着暴露的舞女在围观人群的指点下如人偶般的舞蹈动作,闪烁着邪恶的光芒的地狱之门,无一不令人在欢欣的同时感受到沉重的黑暗如影随形的相伴。这让人不禁更进一步开始关注起主角之外的人物,思考起他们背后的故事:那戏熊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为何以马戏为生,又是什么使得他鞭笞成性,那熊(或人)是因何流落到被束缚戏耍的境地,那舞女卖笑的背后有怎样的心酸,那跌倒的孩子的父母在何处,那地狱之门背后通向何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Hytner 让生活的艰辛与苦痛丝丝渗透到这游乐的场景中,将现实的残酷埋藏在耀眼的幻梦之下,使序曲因此而披上了一层现实主义的风格。
对群体的刻画已足够让人印象深刻,Hytner 对主角的性格和背景的描绘又给序曲增添了丰富的个人色彩,让其真正成为全剧故事线的序章。开场时的工厂场景中,Julie 在一排女工中显得格格不入:最远端的座位设置暗示了她内心对人群的疏离,而仰望的姿态、神游天外的神情和毫无动作的双手则更清楚地将她和低头专注于轧棉的其他女工区分开来。心不在焉的她在监工的喝止下才猛然从白日梦中惊醒过来不得不继续干起了活。在穿越铁道时她慢了一拍被困在路拦之间,匆忙之间摔坐于地。到达游乐园之后她对其他活动兴趣缺缺,急切地一心找寻着旋转木马。序曲刚过一半,我们便在 Julie 身上看到了一个活在梦中的女孩。虽然不得不忍受工作的辛苦与单调,她仍能通过在精神世界中的畅游得到心理上的快乐,而 Billy 无疑占据了她精神世界的重要一隅 – 他不羁的气质对虽然暂时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却盼望着有一天能够离经叛道的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故事的男主角 Billy 则直到序曲的最后三分之一 carousel 场景出现的时候才出场:他一跃而起跳上了一只木马,一手扶着木马旁的栏杆一手招呼着来游园的女孩们。等到 carousel 即将开动之时,Julie 才匆匆赶到准备爬上最后一匹木马(也是 Billy 刚跳下的这匹木马)。Billy 一个公主抱将 Julie 抱上了木马,并抓紧这一瞬与她调情。木马开动后,他迅速离开了 Julie,在旋转的众木马间跳跃着,熟练地与每只木马上的女孩调笑,并接受着女孩们的馈赠。这短短一分多钟便建立起了 Billy 的形象:一个周旋于女人之间利用自己的性魅力获取利益的风流浪子 – 他深知自己对女人的吸引力并充分享受着它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然而所有女人对他来说都是一样,他不会在哪一匹木马上长久地停留。在跳上 Julie 的木马头时他或许也持着同样的想法,然而这个女孩身上似乎有一丝特别之处,令他没有立刻转向下一匹木马,而是停了下来,沉浸在与她的对话中。这一刻,有什么仿佛正在发生,然而主角的所有互动又都嵌入在群戏当中,令人不易察觉 – 在主角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时候,故事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序曲结束后,我不禁在脑海中循环回放着华盖完全展开的那一刻:Billy 一边望着 Julie 一边给她乘坐的木马施加了一推,这冥冥中仿佛蕴含着决定性的一推下 carousel 开始旋转,本剧的 motif 倏然响起,命运的转轮也随之启动。
We don’t count at all
如果我们回头看那些流传至今的古典悲剧,会发现他们的悲剧性惊人的相似:即使重来一遍,罗密欧也不可能会知道茱丽叶的假死,因为听到茱丽叶死讯的同时他一定会不顾千辛万苦立刻启动去维罗纳的回程;即使重来一遍,麦克白也不可能放弃对王位的追求,因为对权力的欲望已镌刻在了他的血脉中;即使重来一遍,奥赛罗也还是会听信谗言杀死妻子,因为他无法摆脱多疑和嫉妒在自己的头脑中生出的幻象;即使重来一遍,优柔寡断还是会葬送哈姆雷特的生命。在这些悲剧中,我们眼睁睁看着主角一步步走向毁灭,却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剧作中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决定了无论我们做什么他们的结局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尽管创作于20世纪,Carousel(Liliom)的核心仍然是古典的:它的悲剧性是无解的。
在遇见 Julie 之前,Billy 的一生可用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来概括。作为全村最帅的小伙,他无疑是全体女子(性)幻想的对象,然而他文化程度低头脑又不灵光,除了英俊的外表之外无其他所长,因此习惯了利用自己的男性魅力从女性那里获取利益。旋转木马的 barker 这份工作便是他用这样的手段(与老板娘保持性关系)获取到的利益之一。女性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既然性交易可以换来稳定的工作收入,甜言蜜语和性暗示可以换来啤酒钱,勾勾手就有女孩子排着队等着和他过夜,那么又何必辛苦用劳力去赚钱呢?更不用提让自己担负上真爱所带来的责任了。这些在序曲和 If I Loved You 的前半都有体现:序曲里他不仅游刃有余地为旋转木马招揽着年轻女孩的生意,还轻车熟路地与女孩们调情谈笑,更从其中一个女孩的手中接过了像是小费的东西;If I Loved You 中他一开始对待 Julie 的方式显然和对其他女孩并没有什么不同 – 问询她在哪里工作并试探她的身家以探出自己有没有可能在她身上获取到金钱,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他甚至在对 Carrie 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问她有没有啤酒钱。
虽然 Billy 是一个较为成功的 womanizer,但简单的头脑和善良的天性使他完全无法成为一个 schemer。他与老板娘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性交易,而老板娘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虽然嫉妒心重的她不能忍受他在其他女孩身上投入过多关注。他可以从女人们那里得到她们愿意给他的,却无法有意去欺骗她们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当 Julie 说自己身上只有四十七分钱时,他并不忍心去拿走她最后这点钱;当 Carrie 在他的逼问下哭泣起来时,他立刻变得心烦意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和外部形象不符,他内心是非常单纯的,这导致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容易被看透。当调停老板娘和两个女工的时候,一开始他站在老板娘那边 – 显然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然而在得知老板娘是因为嫉妒自己和Julie的亲密举动才要命令他不许让 Julie 进入旋转木马时,他不顾丢掉工作的危险立刻站到了女工那边:这倒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决定打抱不平,而是因为老板娘的要挟使他感受到自己的男性尊严受到了伤害 – 要他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与老板娘之间的性关系是自己的收入保障无疑是对他的侮辱,而他显然是一个无法忍受他人的侮辱的人。恼羞成怒之下他采取了暴力进行回击,将老板娘推倒在地,彻底丢掉了工作。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冲动不计后果的个性以及一定的暴力倾向,然而他并没有放纵自己肆意使用暴力 – 推倒老板娘之后他并没有进一步殴打她,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不愿意伤害别人的。虽然有暴力倾向,但在警察的警棍面前,他完全不敢反抗,包括在死前被警察包围时,他都没有想过去反抗,而是在绝望中了结自己,这体现了他对社会权威的极度畏惧。令他感到恐惧的不仅有权威,还有婚姻。沉浸在对 Julie 的喜爱中的他不自觉伸手去触碰她的脸庞,却猛然像被电到一样缩回手失声惊叫道:Hey, you're tryin' to get me to marry you?
显然那一瞬间“我想和这个女孩子结婚”这样的想法进入了他的脑海,而意识到这一点的他第一反应是恐惧和逃离,脸上显现出了抑制不住的惊慌失措。
Billy 在权威面前的噤若寒蝉和在婚姻面前的惊惶害怕不禁让我产生了探寻他的过去的兴趣:他的童年到底经历过什么?他父母的婚姻生活是否不尽如人意?他父亲是否有暴力倾向?他的初恋是谁?是否被女人深深伤害过?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他为何如此恐惧警察与监狱?是否因为曾经见识过国家机器的可怕?这个满身缺点的人物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让人不仅恨不起来,而且转而同情起他来。
在了解 Billy 这个人物之后,我们不难理解之后的情节发展。结婚之后他一方面无法再继续利用和其他女人的暧昧或实质的关系来获取经济收入,从而不得不和 Julie 夫妇俩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头脑简单又习惯了靠女人过活,除了 barker 之外的工作不是无法胜任就是不愿意干,所以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对 Julie 的爱更加强了对自己无法供养家庭这一事实的沮丧,无力的情绪一天天累积滋长却找不到出口,身为男性的自尊又使得他羞于在爱人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恼羞成怒下某天忍不住打了妻子又拉不下脸面道歉,这一切都促使他逃离婚姻生活试图在外部寻找满足和慰藉。在这样的境况下他认识了 Jigger 并与之成为好友,因为 Jigger 看起来更像自己的同类 – 一个无法融入社区的局外人。表面上看确实如此,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Billy 善良单纯不愿伤害他人(至少主观上不想),Jigger 则狡猾冷漠无道德底线。从老板娘与 Jigger 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点他的过去:任何与他亲近的人都会为他所操纵成为他追求利益的辅助手段和牺牲品。熟知 Billy 弱点的 Jigger 首先利用他对家庭的爱和希望为儿女谋求好生活的心情许诺他大量金钱怂恿其成为自己的从犯,然后在等待受害人出现时看准了 Billy 的焦虑提议赌博并赢走了他的那份脏款 – 这样即使抢劫成功自己也可以独吞所有钱了,最后眼看事败毫不犹豫丢下同伴独自逃走。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圈套,然而观者只能眼睁睁看着 Billy 走进圈套一步步被它套牢直至毙命,却毫无办法可想。
Julie 的怀孕让 Billy 重拾对家庭的希望,一曲 Soliloquy 尽诉他内心激荡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这喜悦很快便蒙上了一层阴影 – What if it's a girl?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质朴的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刚被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激起满腔希望的他顿时扑倒在地陷入了绝望:一个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的我要如何给女儿我想要给她的最好的生活?刚与老板娘划清界限断了关系,唯一有希望得到的工作现在也没可能了,走投无路的他自然想到了此前被自己拒绝的 Jigger 的犯罪提议。长达七分半钟且无伴唱的 Soliloquy 全曲所表达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从即将为人父的喜悦,到坠入冰冷现实的失望害怕,再到进退两难的挣扎犹疑,最后到下定决心铤而走险的坚定,这是对演员的极大考验。很多人批评 Hayden 的声音撑不起这首曲子,过于敏感而缺乏英雄气概,而这反而正是我喜欢这版演绎的地方。即使在充满男子气概的对父子生活的畅想中,他的歌声里也不乏为人父的柔情;在意识到女儿这个可能之后,他的声音里除了更多的柔情之外,增添了一丝源于对自身的不确定的恐惧;那丝犹疑与恐惧渐渐扩大,到When she comes home to me......m-me....
时几乎吞噬了他的声音,这份承载着女儿的成长的思绪的重量终于压垮了他内心试图维持的道德天平,促使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下定决心是一回事,然而真正实施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对比 Jigger 的优哉游哉,Billy 则充满了对即将实施的犯罪的害怕与焦虑。既希望这件事快点结束,又害怕真的发生无可挽回的伤害,等待的每分钟对他来说都是痛苦的煎熬,而胸口硌得发慌的刀则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翻滚 – 他急需做些什么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时 Jigger 的赌博提议无疑给了他一个不容拒绝的打发时间的机会–至少在赌博的时候他不会去想即将发生的罪行。他的心理弱点和智商缺陷(火爆的脾气,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简单的头脑)已完全被 Jigger 掌握,在这几轮赌博中我们看着他被 Jigger 欲擒故纵的小伎俩一次又一次欺骗,一步步被其领进瓮中,最后失去了自己应得的所有赃款。意识到被骗的 Billy 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推向了刚刚出现的抢劫目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就这么跌跌撞撞地扯开了这场抢劫的序幕,走向了自我毁灭的命运。回头看这一切,我们不禁在脑海中操纵事件与人物试图避免让 Billy 走向这样的结局,然而可能吗?像 Jigger 这样的捕猎者社会里到处都是,性格、情感和智商上都充满弱点且无依傍的 Billy 在这些人眼中就是食物链最底端的猎物。猎物的命运只有被捕食,即使没有 Jigger,也会有下一个捕食者。
传统上来讲 Billy 这个角色的卡司选择倾向于外表高大强壮声音有歌剧男中音特质的演员,导演上也会倾向于渲染一种悲壮感,从而将 Billy 塑造成一个站在社会对立面的形象高大的悲剧英雄。NT 版则反其道而行之,Michael Hayden 身形并不高大,肌肉也很欠缺,声音也完全没有歌剧特质。Hytner 在导演上并未试图在某些节点如 Billy 之死特意通过舞台效果渲染气氛,而是让悲剧性内化于 Hayden 的表演之中,从而在他的 Billy 身上抹去了所有英雄特质,使之成为一个在社会碾压下作出各种无望挣扎的普通人(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也是另一种 antihero,不过这里着重指出的是与以往的凸显壮烈感的悲剧英雄式演绎的不同),而他气息不够绵长音色也不够洪亮的弱点则变成了与演绎极度契合的优点 – 在生活的重压下他早已没有了与现实对抗的力量,所有的呐喊都只是惶然下徒劳的挣扎:
There’s a hell of a lotta stars in the sky, And the sky’s so big the sea looks small, And two little people, you and I We don’t count at all. |
You’re a queer one, Julie Jordan
跟她的朋友们比起来,Julie 显然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孩。 她工作的时候总是望着天花板神游天外,每天早上也都起得很早看着窗外出神。教育程度比其他人高的她似乎厌倦了工厂单调压抑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在憧憬着外面充满危险与未知的世界 – 旋转木马上的 Billy 或许正是她的憧憬对象之一。她将自己这份渴望深深藏在心底,就连最好的朋友 Carrie 也一无所知。她喜欢把思绪藏在自己心底,不向任何人倾诉。当 Carrie 追问她是不是喜欢 Billy 时,她最后被逼急了也只是转过身去扔下一句 rather not say
。这句“不想说”中并无多少少女怀春的羞涩成分,而更多是一种有所保留的态度和坚持。当 Carrie 试探她为何早起眺望窗外时,她的回答更是巧妙 I like to watch the river meet the sea
– 她也希望自己能如那奔腾入海的江流,摆脱陆地的桎梏,一去不复返。这或许是因为她知道 Carrie 和自己并非一路人不能理解自己,更或许是由于她深知自己思想上离经叛道所以早就选择了不向任何人吐露心声,而用婉转和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她说的所有话都是事实,但那只是她选择暴露出去的部分事实,而非全部。
然而在 Billy 回来之后,面临走还是留这个问题,善于迂回的她终于不得不在 Carrie 面前清晰地亮出自己的态度,这使得 Carrie 离开前两个好友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涌动的暗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对话,每一句都充满潜台词,演员们说出这些台词的速度、重音、语调和当时的表情决定了潜台词能不能被成功地传达给观众。不成熟的导演会觉得这段对话无关紧要,并为了尽快进入二人世界而删减对话(1956电影版)或加快对话速度(2018复排版),使其戏剧张力减弱或消弭。对话一开始,Julie 和往常一样试图含糊其辞敷衍 Carrie 的问题(一方面她有点害怕失去这个朋友所以还是不愿意彻底表明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她也不愿在 Billy 面前显得太主动),然而当 Carrie 说出You know what's best to do
的时候,突然间她显出了坚定决绝一往无前的神情。像下定决心似的,她慢慢地说出了 All right, Carrie. You can go home.
。Julie 态度的突然变化跟 You know what's best to do
这句话的潜台词不无关系:表面上 Carrie 好像在说“再不回去就会被工厂开除,所以为了你自己好还是跟我一起回去吧”,然而本质上这是一句带有自我审查意味的规劝:“为了吃饱饭放弃做人的自由和尊严吧”。这一刻,Julie 意识到 Carrie 早已成为了那个自己想要逃离和反抗的庞然大物的一体,她内心的反叛意识被这句话激起,决裂从而不可避免。在这段之后,与工厂老板的对话便顺理成章了。对比 Billy 在警察面前的畏缩,Julie 显得沉着冷静。当工厂老板要她跟自己走时,她镇定自若地反问“我必须要跟你走吗”,显然她在之前与 Carrie 的对话中已经想清楚了自己要何去何从。
如果说 Billy 一开始还只是觉得 Julie 有趣想调戏她一番与其春风一度,在遇到警察之后他的想法则随着与 Julie 的互动渐渐发生了变化。Julie 在权威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引起了他的好奇,使得他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女孩。在导演的安排下 If I Loved You 第一部分仿佛一场层层递进的追逐游戏,他不失挑逗意味的试探里间或显露真心,她仿佛正面回答的回应往往暗藏别意。他充满玩笑意味的试探下是矛盾重重的内心:她是否也和其他人一样看我–游戏花丛骗钱无数的浪荡子?她是否是惯于假装无辜的情场老手?她是否真心喜欢我?当 Julie 在听到 Suppose I was to say that I'd marry you
后露出惊讶的表情时,他立刻认为对方和其他人一样害怕自己骗她,这里可以看到他的自尊是多么容易受伤,以及过往他人是如何总用有色眼镜看他 –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已经习惯了用预设他人立场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换而言之,他是一个无法信任他人的人。当 Julie 说出“如果我爱你的话甚至为你去死也无所谓” 时,他仿佛被烫到一般,暴躁地打断了她: “你怎么会知道!你又不爱我!” – 爱这个字对于无法信任别人且从未得到过他人信任的 Billy 来说过于烫手,过于遥不可及,他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获得这样的幸福的可能性,以至于在其来临时第一反应是拒绝和逃离。Julie 的回答则让他第一次产生了被信任的感觉,这感觉让他想要靠近对方,却又因为害怕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而不敢靠近,进退两难。
与焦躁不安左右摇摆的 Billy 相反,Julie 好像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她能够看清 Billy 脆弱敏感的内心,所以从未惧怕过他,也能够在他面前坚持自己。然而在 If I Loved You 这曲中,与 Billy 一样,她也无法言明自己的感情。一方面是因为她怕说出这个字会把对亲密关系缺乏安全感且充满恐惧的对方吓跑,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无法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用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下意识的行为习惯。由于周遭人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她习惯了封闭自己的内心,然而这又使她感到压抑,于是内心充满寂寞的她只能通过在言语中叠起层层深意来释放这种压抑。对 Billy 的感情从根本上而言是因为她急需解放内心那个渴求冒险的自己而产生的,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她的精神困境,因为此时的 Billy 仍然不具备理解她的能力(死后的 Billy 可能可以,然而用死亡为代价才能得到解决的困境仍是无解的困境):她能够看清 Billy 的寂寞,但 Billy 无法看清她的。二人各怀心结,都无法直白地说出自己的心情,只好通过虚拟情境来诉说衷肠。Hytner 精准的导演和演员细腻的表达尽显 R&H 的词曲之精妙,对作为此曲的分界点和转折点的 if 一词在语气上的弱化以及该词之后的停顿加强了最后这个分句的力量,不仅使得 if I loved you 变成了两种情绪的混合 – 既有不确定甚至是否认般的怅惘 又含着一丝小心翼翼的希望,也瞬间加强了整曲所表达的难言的苦涩。
If I Loved You 一曲似乎预示着前方两人沟通不畅困难重重的婚姻生活:Billy 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打了 Julie,Julie 不得已跑来找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面的 Carrie 倾诉。与其说是伤心,Julie 的脸上更多是无尽的疲惫:她被这三个月的婚姻生活折腾得精疲力尽,不知道该拿 Billy 怎么办。和所有围观群众的想法一样, Carrie 给出的建议是离开 Billy,然而这是一个 Julie 无法执行的建议:她对 Billy 的理解使得她更能 sympathize with him,因此无法从这段自己知道也毫无希望的爱中决然脱身。她深知 Carrie 不会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也无法道出自己为什么难以离开 Billy。当 Carrie 问她“他打了你,你不疼么”的时候,她沉默了几秒,缓慢而艰难地回答道:“不疼”。第一遍看的时候,我的理解是 Julie 在这里因为不想 Carrie 担心所以否认,因此是违心的否认,第二遍看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只是表层的意思,hurt 既可以指物理上的疼,也可以指心理上的痛苦。Carrie 的问话有两层意思,Julie 的回答也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她的否认确实有违心的成分,另一方面她心理上确实并没有受到伤害:如 Billy 之后所说,她能清楚地看到 Billy 所想,能够理解他心里的痛苦,所以相对来说会觉得自己身体上的痛并不算什么。相比物理疼痛,占据 Julie 脑海的更多是对 Billy 目前陷入的心理困境的无力(What’s the Use of Wond’in’)。
What’s the Use of Wond’in’ 表面上是 Julie 对 Carrie 被分手的感叹,实际上却是在唱她自己的心情。这曲出现的时机也很微妙,照理说这个时候 Julie 的怀孕已经挽回了婚姻,Billy 也同意跟她一起来参加 clambake 集会,两人间的裂痕仿佛已消失,前方的生活似乎充满了希望,然而这首歌的词曲中却无处不笼罩着深沉的 doom 感: Common sense may tell you That the ending will be sad
– 预示悲剧即将发生;And now's the time to break and run away
– 然而她却无法遵从常识判断,选择了注定失败的挽回命运的尝试(当看到她苦苦哀求 Billy 留下尖刀却无果时回想起这句歌词我心都要碎了);But what's the use of wond'rin', If the ending will be sad; He's your fella and you love him: There's nothing more to say
– 这句给后面的 Julie always knows
打下伏笔,她心中已隐隐觉察到这幸福时光不可能长久,但知道无论发生什么自己都不会后悔选择 Billy。Sally Murphy 的独唱已足够令人潸然泪下,而最后的合唱则将命中注定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更为浓烈。
舞台设计上,Crowley 延续了序曲中生动的极简画风:初遇的春夜里,大片的绿色铺出绵延无际的草地的同时,低垂在夜空的巨大月亮似乎映射着序曲中的时钟,营造出了时空无尽的苍茫感;Billy 在夜空下的独白则发生在小小码头上一盏泛着孤独的白光的路灯下,几根窄窄的木板之下灯光渲染出的大海一片黑暗,广袤无际,只有远方的灯塔给渔人们指引着方向;Clambake 场景的引入十分精妙,停靠在码头的两艘小红船载满情绪高涨的人们,旋转着离开码头驶向远方的小岛;Billy 的死亡场景则设置在高楼林立的对岸,一股水泥森林的肃杀气息扑面而来。浓浓的夜色下孤寂的月亮似乎贯穿了所有的重要场景,冷冷诉说着环境的黑暗、时间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这版里另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地方是对披肩这个细节的设计和处理。Billy 去 clambake 之前 Jigger 提醒他去厨房拿刀,不明就里的 Julie 担心地追问 Billy 要去取什么,Jigger 骗她说 Billy 是怕晚上凉所以去为她取件披肩,Julie 这才放下心来。Hytner 显然没有忘记这条线索,出发时的 Julie 披上了 Billy 送来的披肩满脸幸福地与爱人一同驶向未知,而死别时她则不得不用这条披肩包裹爱人的尸体。浓郁的夜色中,人群的围观下,一袭红色披肩的 Julie 跪坐在奄奄一息的 Billy 身旁,这画面无疑是对电影版 West Side Story 结局的致敬(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太多),至此此版 Carousel 不仅在灵魂上也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古典悲剧历史的传承,完成了一场对古典悲剧的现代性的完美演绎。
Awakening
救赎部分中我最爱的两个段落分别是 Louise 线的舞蹈和 If I Loved You (reprise)。Lousie 线的舞蹈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Lousie 在海边的独舞,第二部分是她被 town boys 加入后的群舞,第三部分是旋转木马废墟边的梦之双人舞。Louise 的台词非常的少,然而这三段舞蹈几乎写尽了她这十五年的成长生活。
在海边独舞的开头,她似乎正在尽情享受这大自然:在一系列的欢快旋转中,她仿佛正在海风的拥抱中与之共舞。然而在短暂的对自然的拥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长久的与自然的搏斗。前一刻她对着大海狠狠亮出自己的一双小臂,后一刻她又气馁地向后仰倒。前一刻她雄赳赳气昂昂迎着海浪跨步,后一刻在潮水来临之时她又不得不手脚并用努力止住后退的身形。即便如此,她仍气势不减,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身体去对抗面前强大而汹涌的自然力量。她心中似有对这世界无穷无尽的愤怒,只有通过这不休的搏斗才能发泄出来 – 所有的动作与舞步所传达的都不是顺从的美感,而是反抗的力量。即使在那充满沮丧与挫败的向后仰倒中,她的身体里仿佛也回响着充满迷茫与不屈的呐喊。
随着一群少年的加入,海滩变得热闹起来。Louise 一开始还很开心有人陪伴,试图融入到这群少年的舞蹈中去,但渐渐地 tension 主宰了这段群舞 – Louise 意识到自己并未被对方视为同伴,而是被当作了嘲笑与戏弄的对象。少年们对她的身体的肆意传递与抢夺中夹带着若有似无的 sexual exploitation,慌乱无助之余她更感受到了屈辱与愤恨。这段群舞像是她这十五年社会生活的苦涩缩影 – 在自杀的父亲的阴影下艰难前行,不断试图寻找同伴却一次又一次遭到嘲讽与孤立,所以不得不收起柔软的内心以坚硬的外壳示人。
在痛苦与愤怒中狠狠赶跑了所有人,她又回归到了孤独当中。不知不觉中她来到了 carousel 的废墟 – 她的心灵避难所 – 希望能在这个父母相遇的地方感受到一丝父亲的存在和往昔的温暖。很快她便在废墟边沉入了梦乡,在梦中一个英俊桀骜的少年从废墟中走了出来,在她面前展开了充满不羁气息的独舞,步步都在呼唤她与其共舞。那一连串凌空跳跃与旋转糅合了芭蕾的力量与爵士的动感,令人目眩神迷。少女想要逃离却又被少年的舞姿吸引住了目光,定住了双脚。少年看出了少女的犹豫,玩心顿起,在一个凌空转之后就势趴地,一动不动。少女大惊,急急跑到少年头边查看,却被少年如闪电般迅速的双手定住了脚踝,动弹不得。因落入圈套而羞恼之极的少女气急败坏地一边发出 You!You!的呼喊一边极力抬起腿试图摆脱少年双手的禁锢。少年起身向她伸出手,她想也不想便打开了他的手,提拳向他发起了攻击,却因力不如人而败下阵来。少女意欲逃走,却被少年一把攥住手腕抱上旋转木马。紧张地抱着木马的少女不安地向四周张望,而少年则在木马一旁迎着她优雅地展开 arabesque,在木马上的她终于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心中的悸动。在他再次抓住她的手臂的刹那,在抗拒的同时她感受到了少年对她强烈的吸引力。抗拒的本能使她不自主地后仰而试图远离他,然而一股莫名的诱惑又使得她下降时的身体线条多了一份不愿醒来的沉醉。他将她缓缓拉回,在交织的目光中轻轻抬起她的双臂放在自己肩上。她在短暂的挣扎后逃离,却又止住了脚步,忍不住转身回望。
She laughed with a sigh, looking fascinated as well as relieved when staring back at him, as if she had just discovered something in herself that she hadn’t known had existed. The sexual awakening of Louise happened at this exact moment, when she was fantasising about a young version of her father. Throughout the fantasy pas de deux, she threw herself into the boy’s arms again and again with utter abandon, the most notable one being the last jump in which her whole upper body plunged against the floor while her limbs were fully stretched up till toes in a horizontal line. She devoted the entire of herself into this fantasy; yet in that devotion there is a sense of despair and a tinge of resistence, as if she was trying desperately to find something, only to realise that it wasn’t there, so she resorted to clinging to what she was able to get instead.
Carousel 是 Kenneth MacMillan 生前投入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1992 年,也就是 Carousel 在英国国家大剧院开演的同年,在梅椰林重新开演的第一天晚上,他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英皇歌剧院后台黑暗的走廊里。他去世时,Carousel 的舞蹈部分已完成了 80%,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助手 Jane Elliott 延续他的编舞风格而完成,Louise 的独舞部分正是由 Elliott 补完的(讲真不说我都看不出来,Elliot did a really good job)。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谢 Hytner 大导的 vision,没有比 MacMillan 更适合为这部剧编舞的人了!出生在海滨小镇的工人家庭,童年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战时生活,父亲因战争导致残疾而失去工作转向酗酒,母亲长年卧病时常半夜病情发作最终在他于外地求学时去世,姐姐因战时的炮火而单耳失聪 – 终其一生,MacMillan 编舞中表达的主题都离不开 outcasts,Carousel 也不例外。不,与其说 Carousel 也不例外,不如说 Carousel 像是为他量身打造的故事 – 这个悲剧中所有的元素似乎都暗合了给他带来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创伤的过去。他作品中的女主角,从来都不是甘心屈从命运安排的柔弱之辈,然而结局却往往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碾压,这使得她们作为个体面对命运时的反抗和挣扎更为触动人心。在这段梦之双人舞中,MacMillan 的 signature move 无处不在:曼侬卧室大双中曼侬在格里厄肩头上那义无反顾的一潜,罗朱卧室大双中朱丽叶紧攀着即将远走的爱人的双臂那充满哀求的三滑,梅耶林死亡双人舞中玛丽在鲁道夫双腿上那如献祭一般的高潮,然而到了 Louise 身上,这些动作却又传达出不一样的意味:那毫无保留的纵身一跃里是只愿沉醉不复醒的忘我,而非曼侬在格里厄怀中因两情相悦而迸发的热情,那攀附下的滑行里坠着的是对父爱隐秘的渴望,而非朱丽叶不忍生离的哀诉,那高潮时身体曲成的弧线里是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后的飞升,而无玛丽对黑暗与死神的呼唤。在这所有角色身上,MacMillan 的印记都清晰可见,然而每个角色又是如此独特,血肉丰满,你断无可能将她们混淆:梦之双人舞所描绘的,只能是 Louise。
在 MacMillan 的编舞中,静止与凝视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罗朱阳台场景中里月色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遥望,两人甫一碰触时身形的凝滞,假死场景中朱丽叶静坐于卧室床边的冥想,曼侬卧室大双中两人分占卧室两边时的深情对望,格里厄单手捧住曼侬头部缓缓将她放下时的四目相对,梅耶林玛丽与鲁道夫初见时天雷地火般的目光交织,死亡场景开头鲁道夫在椅中的垂首瘫坐。片刻的静止里所有的表情与姿态仿佛都被无限放大了,人物激荡的内心世界如惊涛骇浪般随音乐席卷了整个舞台,带着锐不可当的气势汹涌地冲入剧院中或屏幕外无数观众的脑海中,吞噬了所有神思,只余一片兵荒马乱。梦之双人舞中,Louise 被攥住手腕的那一刻,两性间的相吸相斥之力如无尽的暗流,从他的手掌与她的手腕相接处奔涌而出,汇聚成重重挣扎之海,在月下发出不安的低鸣;她仰望着他,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眼睛吸引,任由他慢慢将她的手臂环绕到自己颈上,她仿佛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灵魂尽被他的目光吸走了,只剩一具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她止住脚步后的回望里,最初的满脸迷茫被片刻后满怀喟叹的恍然一笑所打破,这个十五岁的小妮子仿佛第一次看到了新的世界,发现了自己心中潜藏的爱欲,整个人瞬间好像披上了一层流光,散发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气息。这是 MacMillan 编舞中我最爱的招式,每次目睹,我总能为之呼吸一滞,灵魂出窍,不知今夕何夕。
梦越美,梦醒时分则越为残酷。被嘲笑拉回冰冷现实的 Louise 不得不又重新披上了戾气这层盔甲,龇起拳头化作的獠牙,勉力吓走欺软怕硬的敌人;回到家中独处之刻,獠牙已收,盔甲尽褪,这个受尽羞辱与冷眼的少女才忍不住掩面痛哭,发泄出心中的愤恨与不甘。这一刻,在身后默默注视着她的 Billy 不得不直面自己十五年前的莽撞行动所造成的后果,心中生出一丝不计一切要弥补她失去的十五年父爱的疯狂,却未想到女儿的脾气跟自己如出一辙的偏执,执意不愿收下他的好意,在争执不下时他终于失控,再一次诉诸暴力,打了 Louise 一耳光。
在月照不幸人的前言里,Stephen A. Black 是这样描述定义一个悲剧的瞬间的:
In a moment, the world has become an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 so different that one can barely recall thinking of it differently from the way it has now come to seem...Such moments, for me, are touchstones by which I know I am probably in the presence of the tragic.
Billy 的巴掌落在 Louise 脸上的那个刹那,便是这样的一个瞬间。在那之前,他以为不可控的是这广袤而残忍的世界,渺小的他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在这无动于衷的世界面前化为齑粉;在那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无力改变自身的自己才是他与所爱之人所遭受的一切痛苦的源泉 – 这一刻,一股令人几乎无法承受的痛悔随这顿悟倏然而至,砸得他深深弯下腰去。在那一瞬间,Billy 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他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直视并承认了自身的软弱,也因此而第一次理解了 Julie 充满踟蹰的爱,明了了她所有的欲言又止中未曾出口的话语。Billy 终于走向了成熟,尽管这成熟来得太迟 – 他第一次有了坦承自己对 Julie 的爱的勇气,然而 Julie 却再也听不见了(If I Loved You (Reprise)):If I Loved You 中的所有预言
Longing to tell you, but afraid and shy, I let my golden chances pass me by. Soon you’ll leave me -> (Reprise) Now I’ve lost you, Off you go in the mist of day -> (Reprise) Soon I will go in the mist of day, And you never will know, How I loved you, How I loved you. |
都不幸成真,成为了 reprise 中无法挽回的过去。Billy 单膝跪在 Julie 身旁,凝望着她的侧脸,在她耳边倾诉着她永远也无法接收到的衷肠 – 生前他本有无数机会靠近她,却选择远远避开,死后他终于能坦然依偎在她身旁,颤抖着伸出手去却无法触到她的脸。阴阳一线,咫尺天涯。
Miscellaneous
Hytner 对配角 Carrie 及其一家的处理也很高明,不过我实在没力气写了,请大家看视频自行揣摩(。我觉得 Audra McDonald 演绎得非常好,Carrie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并不蠢,她只是比较淳朴无华,某些版本里演成又傻又白的二货就太侮辱这个角色了。
救赎部分有两个很重要的场景我没写,一个是Billy 死后的 You’ll Never Walk Alone,一个是最后 Lousie 与同龄人的和解,原因是我不喜欢这两个场景,我觉得它们由于缺少铺垫而显得过于 melodramatic,不过这个是 book 硬伤,导演和演员再好也弥补不了(但单听歌真的很好听很感人)。这两个场景里我唯一觉得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 Crowley 对 Billy 升天场景的舞台设计,漂浮在空中的天梯太自然了毫无突兀感,Billy 在 You’ll never walk alone 的歌声中沿着天梯慢慢走向浩瀚星空深处,连我这对宗教完全无感的无神论者都被这结局的画面感动到了。这个设计另一个高明的地方在于 Billy 的自杀身亡发生在桥上,而他的救赎则完成于天梯这另一座桥上,真是一个绝妙的呼应。我真的怀疑此后百老汇二十五年没有复排此剧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版本已经做到极致了,我打赌2018复排版的导演肯定没有看过这个版本,不然他怎么能排出那么一个人神共愤的烂版本。
94版录像里的 June Is Bustin’ Out All Over 这曲的编舞已经不是 MacMillan 的原版编舞了,是 Hytner 让 Elliott 重编的,所以 MacMillan 原版是什么样已不得而知(据说更黑暗),然而即使在 Elliott 的编舞中也可以明显看出 MacMillan 的影响,男女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对抗中掺杂着呼之欲出的性张力,令人在欢乐中感受到一丝坐立不安的躁动。这版里 Blow high Blow low 的编舞我也非常喜欢,一群醉鬼打群架,满屋荷尔蒙乱飞,比2018复排版那傻气直冒的海滩舞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网上流传比较广的梦之双人舞视频是98年的一个音乐会版(戳这里),我是不推荐这个版本的,因为看了94版录像之后我发现这版错得很离谱,把 MacMillan 编舞的精气神儿全都摘了,只剩一个花架子。如果你没办法去林肯中心看94版录像的话,我推荐你看 这个 Hytner 当初为百老汇版拍摄的宣传视频集锦,里面就有完整的梦之双人舞,虽然拍摄上没有林肯中心官录好,但卡司是一样的,所以能够传达出这段舞蹈的灵魂。这个视频集锦里还有 If I Loved You, Soliloquy, June, Mister Snow 等重要场景的片段,非常值得一看(要看前半段的百老汇卡,不推荐后半段的巡演卡),缺点是 close-up 比较多,不太能看到舞台全景,所以有条件的话我还是建议去林肯中心看官录。
94版 Cast Recording 戳这里。 这里 还有一个质量非常糟糕的92版序曲视频,聊胜于无。
一个画质渣渣的完整偷拍,不敢相信!!!